“老年人要晚睡早起,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再户外运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召开“冬病夏治与夏季养生”专题发布会,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刘征堂在会上解答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记者提问大额股票配资,为老年人夏季日常养生给出实用建议。
今年7月20日入伏,一直延续至8月18日,共计30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时期,入伏意味着酷暑模式全面开启。研究数据显示,35℃以上高温天气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温度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的总体风险增加2.1%,65岁以上人群是高风险人群。
“老年群体多为气弱骨疏的体质,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个器官功能都在下降,抵抗力也逐渐降低。”刘征堂认为,酷暑时节,老年人容易受外邪侵袭,容易出现急性心脑血管病风险。入伏后,提醒老年人记住夏季养生“六要点”,做到少生病、不生病。
上图:刘征堂在发布会
要点一,晚睡早起顺天时,暑热最盛当午睡。
展开剩余83%“夜卧早起,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刘征堂引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论述建议,老年人在夏季应调整作息时间,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特点。
酷暑时节,老年人首先要避暑热。如果因睡眠时间减少,导致白天困倦疲劳,老年人可选择在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避炎热又可以恢复体力。
刘征堂指出,老年人夏季避暑同时也要注意避凉,纳凉应避免冷风直吹,空调温度保持26度至28度为宜。
要点二,夏季重点在护心,严防心脑血管病。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以五行(木、火、土、金、水)为核心,将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春、夏、长夏、秋、冬四季。夏季属火,心脏在五行中也属火,中医因此认为“心主夏”。
现代医学数据显示,每年酷暑是心绞痛、心肌梗死疾病高发期。刘征堂提醒老年人,夏季护心尤为重要。“暑热特别容易烦扰心神,导致气血内乱。许多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指标会有波动,容易出现急性心脑血管病风险。如有不适,建议及时就诊。”
要点三,活动强度要降低,清晨傍晚再出门。
中医认为,三伏天之“伏”代表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因此,三伏天宜“伏”不宜动。刘征堂建议,暑热较盛、气温过高时,老年人应降低活动强度、减少活动频次,防止中暑、出汗脱水,诱发晕厥等现象发生。
日常出汗较多的老年人,夏季更应减少运动量,避免午时出门或户外活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之时,老年人方可进行户外运动。
上图:太极拳(图源:摄图网)
户外运动着装上,老年人宜选择宽松、舒适、吸汗、透气性强的棉织衣物,以便于身体散热。运动项目上,宜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舒缓适宜的项目,促进百脉通畅、气血调和,以适应夏季的阳长之气。
要点四,阳虚体质老年人,适当“晒背”可养生。
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人体背部督脉主一身阳气,夏季“晒背”可通督脉、补元阳。刘征堂指出,“晒背养生法”仅适合阳虚体质的老年人——典型表现为畏寒肢冷、便溏乏力,平素手脚不耐寒凉。“阳虚体质且无严重的并发症、严重的基础疾病,适当‘晒背’有助于缓解腰背冷痛、提升阳气。”
上午8点至10点是“晒背”最佳时间,注意避开正午暴晒之时。“晒背”应选择通风良好、干燥舒适的环境,“晒背”时长要按循序渐进规律,初次不超过10分钟,后续逐渐增加至15-20分钟,以背部温热、微微出汗为佳。
“晒背”之后,须饮用常温电解质水或淡盐水,避免摄入冷饮、空调直吹或冲冷水澡导致寒邪入侵。刘征堂提醒,合并慢性病的老年人,“晒背”期间要加强监测和照护,严格控制时长并需要家属陪同,避免因脱水诱发心脑血管病等急性事件。
要点五,优选温食软食,忌食生冷肥腻。
老年人消化功能较弱,夏季饮食遵循温食、软食原则,忌食生冷和肥腻食物。虽然夏季炎热,但是阴气内伏、暑毒外蒸,如果进食生冷,容易导致脾阳受伤,出现腹泻腹痛等表现。
黄瓜、荸荠、梨(图源:AI制图)
刘征堂建议,老年人夏季宜食用清淡、容易消化、助脾运化的食品。日常注意补充水分,比如选择黄瓜、荸荠、梨等生津补水的食物,运动出汗可适当饮用电解质水或淡盐水。
同时,注意营养补充,比如鱼、蛋、奶、冬瓜、玉米等,饮品可选用绿豆汤、酸梅汤、金银花茶、菊花茶之类。
老年人在夏季可增加酸味和咸味的食物,比如西红柿、豆类及其制品、海带、虾壳等。适当食用酸味食物有助于增强食欲,而咸味食物有助于出汗后补充机体的电解质水平,以防汗多损伤心气。
要点六,冬天易发作宿疾,三伏天“冬病夏治”。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也是中医“冬病夏治”的最佳调理时期。其中,“三伏贴”在“冬病夏治”众多方法中应用最广泛。
刘征堂告诉记者,老年人冬季易发的宿疾——支气管哮喘、慢阻肺和气虚感冒等尤其适合“冬病夏治”。老年人可根据自身需求和体质特征,在当地医院选择“三伏贴”等进行针对性预防,起到“未病先防”目的。
人体穴位示意图(图源:摄图网)
一是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
贴敷穴位:定喘、肺俞、天突、膻中、大椎、膈俞。
二是骨关节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漏肩风)、寒湿性筋骨痛。
贴敷穴位:颈椎病:肩井、大椎、天宗、风门。
腰椎病贴敷穴位:大肠俞、肾俞、委中。肩周炎:肩井、肩髎、肩贞、大椎。
膝关节退变、关节炎贴敷穴位:内膝眼、外膝眼(犊鼻)、委中。
三是消化系统疾病:
虚寒性胃痛、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功能性腹泻。
贴敷穴位:穴位: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等。
刘征堂建议,老年人选择“三伏贴”防治疾病应在三伏期间完成贴敷,每伏任选一天贴敷,每伏贴敷间隔10天,贴敷时长6至8小时,连续三年贴敷为一个疗程。
(记者:李贤娜)大额股票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京海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